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前身是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富文寿及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苏祖斐等前辈于1937年创办的上海难童医院,1953年更名为上海市儿童医院,是我国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2003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2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医院设有38个院级学科,拥有一批高质量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卫健委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等。医院是上海市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是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上海市儿童急救中心、上海市新生儿筛查中心、上海市儿童康复中心、上海市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上海市新生儿先心筛查诊治中心依托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8月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基础医学部,1989年5月成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联合,基础医学院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基础医学、药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4个(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发育与生殖生物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性大学建设学科2个(基础医学、药学)。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建设的从事免疫学研究的专门机构,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5人次,入选上海市各级人才计划64人次。
免疫所按照“创新突破”和“加强转化”的总体发展原则BOB全站,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在学科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际免疫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聚焦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免疫调控及信号转导机制、肠道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和干预新策略、感染性疾病中病原-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新型肿瘤标志物筛选和肿瘤免疫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
因科研工作需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与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联合招收博士后人员,诚聘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学者加入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我们希望您具有较强的英文文献阅读、写作与交流能力;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性格开朗,身体健康。
吕志宝导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肝胆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近三年代表性通讯作者论文包括Hepatology、J Exp Clin Cancer Res、Cell & Bioscience、Front Cell Dev Biol,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苏冰导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研究院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致远荣誉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美国耶鲁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客座教授。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EMBO J、Blood、Molecular Cell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 文章他引次数总计超过15000次。苏冰教授领导下的免疫信号调控实验室长期聚焦MAPK和mTOR调控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运用最新的单细胞分析技术、空间多组学等技术,聚焦黏膜免疫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研究,近三年的代表性通讯作者论文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 Nature 2021 / Cell 2021 / EMBO J 2020 / Cell 2019 / Cell Metabolism 2019。
(2)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肠道细胞动态互作的细胞分子机制与肠道发育相关疾病。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具有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或医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有肠道疾病研究背景的优先考虑。
李嫔导师 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女童性早熟发病机制方面,一方面围绕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探究脑内色氨酸经DRN-GnRH神经环路调控青春期性发育的启动,另一方面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究下丘脑内m6A甲基化修饰影响GnRH合成分泌调控青春期发育的机制。课题组围绕性早熟的研究成果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相关论文发表在Cell Bioscience、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等杂志。
韩齐导师 主要从事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细胞核分子生物学机制,实验室主要涉及各类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病毒和各类示踪剂所介导的神经环路示踪技术、基因编辑和线粒体生物学分析等,相关学术成果发表于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Elife等国际学术刊物上。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具有儿科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有神经电生理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黄文彦导师 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规范科学型博士及美国博士后培训,围绕肾脏病慢性进展,尤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近30年,首次发现并证实:(1)prohibitin参与肾小管细胞表型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2)RGC-32为TGF-1诱导EMT的关键调控分子,TGF-1必须依赖其信号通路下游RGC-32分子才能发生EMT;以及RGC-32参与AKI-CKD转化的分子机制。从而为肾脏病进展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依据。相关国家课题资助4项,省级课题资助12项。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及基因组学计划的发展,在先天/遗传性肾脏疾病精准治疗及临床转化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临床转化。自2010年起,课题组进一步聚焦该类疾病早期发现及精准干预,临床转化。在遗传性肾炎即Alport综合征(AS)的诊治及科学研究位于领先地位,利用社会团体成立“小苹果”俱乐部,国际上首次通过“双确认”功能验证体系提高诊断率并减少误诊率,同时与黄荷凤院士合作进行遗传干预,从而达到一体化诊断、慢病管理、遗传咨询精准干预。首次发现通过人类AS病人源性IPS, 类器官筛选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并用于临床,进一步临床转化。获相关资助5项。
侯照远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获生理学博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 Wistar研究所任研究助理 (staff scientist)。2011年2月回国,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因表达与调控课题组长。本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和肿瘤转移中基因网络的表达与调控。本课题组以转录因子Snail为研究对象,阐述Snail抑制基因转录的分子机理。Snail属于含有SNAG结构域的锌指蛋白家族成员。SNAG位于Snail分子的氨基端,具有抑制基因转录的功能。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转移过程中,Snail是诱导EMT的关键因子,是连接多种促肿瘤转移信号通路的中心分子。因此,研究Snail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不仅在理论上有助阐明肿瘤转移的机制,在临床上也能够提供新的靶点进行药物设计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结果发表在PNAS、Cancer Research,Nucleic Acid Research, Oncogene,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等期刊。
(1)肾脏病慢性进展分子调控机制:围绕急性肾损伤-慢性化转化的基因调控背景,重点阐明基于多组学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在AKI-CKD转化的作用及临床转化;
(2)先天/遗传性肾脏疾病精准干预与临床转化研究:围绕小分子药物治疗的机制及临床转化系列研究。包括人源化iPS细胞,类器官基础上的药物筛选、动物及整体水平治疗,临床转化及标志物等研究。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具有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有基因分子调控、细胞结构功能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邹琳导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感染免疫与重症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儿童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美国血液学学会(ASH)与世界新筛协会(ISNS)会员,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中国医师协会生物医药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院管理协会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等学术任职。获医学博士学位后,BOB全站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和美国进行博士后训练。主持NSFC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科研项目 24项(其中NSFC 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Cell Res、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 等发表SCI 论文 66 篇(Q1区2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系 Cancer Res、Aging、Cancer Lett等18本国际杂志审稿人,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三等奖等10项科技获奖;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人才项目6项。
王锋导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课题组长(PI)。获得国家和本市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浦江人才和曙光学者。王锋博士200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10-201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师从国际免疫学权威,T细胞受体发现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ark M. Davis教授进行博士后训练,长期致力于T细胞免疫学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Immunol (2016), PNAS (2018/2020), BMC Biol (2020), Cell Discov (2021), Theranostics (2021),EMBO J (2022),Cancer Immunol Res (2022)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受邀在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 Nature专著中撰写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和T细胞受体组库及抗原识别技术相关章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近5年申请12项国家/国际专利,并联合医学科学家积极推动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攻克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具有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有代谢、基因、表观等多组学等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大于IF≥3分以上的SCI研究论文。
陈津津导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深耕儿童发育障碍疾病多年,近年来在发育障碍性疾病及脑功能机制探究方面有较多研究进展。团队承担高危儿生长与脑发育障碍性疾病相关课题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90余篇,取得自主知识产权10项。团队通过人机交互采集儿童脑功能相关信息,并结合早期生长模式、营养环境等,对高危儿童认知相关的语言、行为、社交等发育开展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陈津津主任目前担任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兼营养科主任,并担任国家科技部脑计划重大项目的评审专家及国自然、教育部博士后基金及上海北京等省部级课题和科研奖项的评审专家,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和项目培训,先后获国家妇幼健康研究会科技成果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上海康复医学会科技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A类)等多项科研奖励和人才计划。
徐楠杰导师 近年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Molecular Psychiatry、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Cel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 上海市浦江人才,和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徐楠杰研究组长期聚焦于发育期大脑中神经连接和突触形成以及神经环路可塑性的受体信号,旨在阐明神经受体和信号分子在脑功能及大脑发育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尤其关注社交行为相关的突触发生和神经环路形成机制。研究组在过去三年期间,在交大医学院基础临床联合中心支持下与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陈津津主任团队开展了深入合作和研究生的共同培养,在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过程中的临床行为分析和多模态影像诊断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蔡成导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的研究,以及危重症新生儿救治研究。前期创建与创新早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动物实验模型(Zhang X, Chu X, Weng B, Gong X, Cai C. An innovationmodel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in premature infants[J].Front. Pediatr. 2020; 8:271);开展氧化应激与BPD、宫内感染与BPD、铁死亡与BPD、BOB全站干细胞与BPD及免疫与BPD等相关机制研究;建立危重症新生儿多学科交叉(MDT)救治平台,开展危重症新生儿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等多种核心技术;2021年牵头撰写国内第一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该共识在CBP治疗新生儿AKI管理的规范化、同质化、个体化和精细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顾天鹏导师 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顾天鹏课题组成立于2023年初,课题组致力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机制在发育、干细胞维持与分化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以胚胎干细胞、基因编辑小鼠等为研究模型,整合分子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和单细胞组学等分析方法,探索DNA甲基化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在胚胎/成体干细胞中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解析DNMT3A过度生长综合征等人类疾病中不同表观遗传因子突变的致病机制,为个性化诊疗提供理论基础。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1)年龄不超过35周岁,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
(2)具有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儿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有肺部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七)儿童医院洪海筏研究组-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张明亮研究组
张明亮导师 研究神经系统的修复与再生,聚焦于少突胶质祖细胞(OPC)发育与髓鞘生成/再生的调控机制研究和技术研发。我们利用干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通过高通量化学小分子筛选,开发促进OPC激活和髓鞘生成的化学小分子药物,揭示调控髓鞘生成/再生的关键信号通路,阐明髓鞘形成对神经元发育与损伤修复的作用,探索通过促进髓鞘形成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和衰老的新方法,为利用化学手段调控髓鞘生成提供新技术,为髓鞘/神经损伤的内源性修复提供新策略。原创性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 Nucleic Acids Res., Cell Rep., J. Mol. Cell Biol.等期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干细胞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等基金支持。
(2)利用临床资源,通过干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开展遗传病的疾病模拟、药物筛选和基因治疗。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BOB全站,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具有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药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有心肌增殖机制或者干细胞、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学研究背景优先考虑;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发表过影响因子超过10的SCI论文者优先考虑(正在投稿已经修回者酌情考虑)。
颜景斌导师 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子诊断课题组长。现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委员、上海市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委会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实验动物研究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至今共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病(尤其是神经系统遗传病)发病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
高小玲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五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ACS Nano, Biomaterials, J Control Release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代表性成果获美国化学会周刊报道,ACS Nano同期述评。论文累计他引1500余次。申请第一发明人PCT、中国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2项。曾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国药学会—中恒青年药剂学奖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脑靶向药物递送和脑疾病干预;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释技术。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具有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有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在Q2以上的杂志发表过至少1篇研究论文。
郭盛导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专业);免疫学博士后(University of Hawaii Mānoa, John A. Burns School of Medicine)。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内分泌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青年组委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2项。研究重点关注:内分泌代谢异常与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共患病之间的联系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机制研究。课题组擅长运用微生物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消化道/呼吸道菌群的交互作用以及脑-肠-微生物轴与儿童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联系。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GASTROENTEROLOGY、JOURNAL OF CELL BIOLOGY、GLIA、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发表。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等奖励。
李斌导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2001-2006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06-2009年高级研究助理;2009年受聘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课题组长;2016年起任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资深课题组长、科研副所长。长期从事免疫调节及重大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相关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基金委免疫学杰青、重点、面上、中波国际合作等基金。
内分泌代谢异常与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共患病之间的联系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机制研究
(1)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或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
建议应聘者提前联系博士后合作导师:发送中英文简历、代表成果及专家推荐信至:注明:郭盛课题组博士后应聘+姓名+毕业学校(专业)
陈仲中导师 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围绕出生缺陷、小儿泌尿及组学大数据在European Urology、Cell Research、Cell Reports Medicine及Cancer Research等国际期刊以一作或通讯发表多篇论文。前期,研究小组曾参与日本东京大学Biobank相关疾病涉及数十万人的遗传队列研究,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遗传变异驱动的翻译后修饰磷酸化分析平台()以及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MBL)进化分析平台()搭建工作。
(2)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一般不超过2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JCI影响因子≥3的SCI论文。
何丽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科研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部访问学者(2017-09至2018-08月)。课题组擅长运用微生物组、代谢组、转录组等多组学研究方法,从整体观念上对哮喘传统中医病机理论及经典治法方药的作用机制开展研究。课题组在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领域深耕20余年,研究成果在Biomed Pharmacother、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nt Immunopharmacol等国际期刊发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多项省部级、局级课题。
沈蕾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14年入选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沈蕾博士2001-2005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进行博士后培训,2006-201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助理研究教授,研究方向聚焦黏膜免疫与炎症,主要开展新型免疫细胞“固有淋巴样细胞(ILCs)”对黏膜组织微环境免疫稳态调控作用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中外国际合作等多项基金,相关工作发表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Nature Immunology、PNA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世界权威期刊。
(2)肺ILC2在过敏性哮喘和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已经获得(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3)具有病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者优先;
(4)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2、博士后在站期间产出的科研成果按医院相关奖励制度享受医院发放的科研奖励。
医院为博士后提供住宿条件,如医院无法提供宿舍,则每月额外补助2500元(税前)房贴。
请将邮件主题及个人应聘材料命名为“姓名+应聘XX组博士后岗位”,此招聘启事在招收到候选人前长期有效。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