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她没想到,如今的自己正致力于成为一名医生,远景目标则是听上去更稀奇的“医生科学家”。
远在冰城哈尔滨和花城广州的知名医学专家刘连新、翁建平,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来到经济排名不断上升、医疗水平仍为“洼地”的安徽合肥,创办“新医学”。
中科大的“数理化天地生”(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都是A+学科。理科专业“整整齐齐”高水平的高校,中科大在国内几乎独一份。
2017年12月,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揭牌成立,由安徽省政府、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中国科学院三方共建。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科大直属附属医院,命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下称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中科大是公认的理科强校,办医学却不被普遍看好。国内知名肝脏外科专家、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刘连新,接到来自中科大的邀请时,就遇到善意劝阻。
刘连新解释说,这是因为中科大曾开发一款可模拟人体结构的医疗辅助软件,但并没有医学办学经验。
“医学是实践科学,医学教育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强调的是‘没解剖过尸体的医生肯定做不了好医生’。”
中科大校长助理薛天说,学校办医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十多年的思考、讨论和准备。
“科大是国家创办的、具备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的高校,落实中央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做什么。”
薛天说,从X光、CT、核磁到创新化学药物、肿瘤免疫治疗、基因疗法、新型疫苗等,新技术应用不断为现代医学打开新天地。
“未来医学的发展,将更深刻地依赖前沿科技创新。我们要拥抱趋势、发挥所长、履行使命。”
另一方面,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经济总量虽已进入全国前十,却仍是全国跨省外流病患最多的省份之一。
流出患者多,除人口流动的因素外,医疗水平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为了更好满足全省人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坚定了中科大“办医”的决心。
中科大创办“新医学”的想法,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知名医学专家、教育专家。葛均波、程临钊、刘连新、翁建平、周少华、施炯等,纷纷受邀加盟中科大投身“新医学”。
来中科大担任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之前,翁建平在中山大学学习工作了三十年,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首任学科带头人。
作为中科大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从沿海一线城市“逆向引进”的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翁建平认为,中科大从一开始就要搞创新,要办“不一样的医学”。
翁建平说:“全国开设医学专业的高校有几百所,如果我们办不出特色,让那些传统医学名校多招学生就行了,还要我们干什么?”
中科大办医的“不一样”,让学生体会颇深。他们的概括是:基础课程难、专业课程新、临床教学多、科学实验多。
基础课程难。“学校强调‘扎实的数理基础’,我们要和中科大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很多高难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中科大首届医学专业学生韩思韬笑称,过程堪称“魔鬼训练”。
专业课程新。中科大2018级医学专业学生张宇辰说,传统的医科大学专业课程按内科、外科等划分,他们的课程则以疾病和人体系统为主线,整合成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以更深理解疾病原理。此外还要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工课程。
临床教学多。据了解,中科大的医学生大约有1/3时间会在医院临床科室学习,到病房结合实际病例讨论治疗方案、分析诊断依据,锻炼沟通能力等。
科学实验多。“有特别多的实验课,包括各类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老师希望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疾病机理。”潘澜心说。
这4个“不一样”背后,是中科大“新医学”培养目标的“不一样”:要培养优秀医生,更要培养“医生科学家”。
医生科学家的概念诞生于国外。这既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前沿,也是医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难点。
“医生科学家是一名优秀医生,也是一名科学家。”薛天说,一个人既了解病人需求,又了解现代科技,这种知识交叉会激发更多创新可能。
医生科学家被视为临床医学创新的核心群体。但是从全球范围看,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普遍存在挑战。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年刊文认为,过去40年间,从事科研的美国医生比例,已经从占整个医师队伍4.7%的峰值下降到1.5%,降幅68%。
愿意做科研的医生越来越少,原因包括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医生职业教育周期长、做科研回报慢、不确定性大、影响收入等。为此,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些学者提出“重振医生科学家”计划。
中国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医生科学家需求更为迫切。据统计,我国临床药物约95%的最初专利来自国外,大型医疗装备约95%由国外进口,临床标准规范指南约95%借鉴国外。
“医生科学家应该是国家需求和人类健康使命驱动,志向远大,不只停留在当个好医生层面,还可以发明一种疗法、一种药物、一种材料,服务更广大的人群。”翁建平说:“科大‘新医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根植这一情怀。”
目前,中科大医学专业不直接面向高中生招录,而从在校的大一、大二本科生中选拔有志于医学者。
这既源于学校对学生“基础宽厚实”的追求,也得益于灵活的“自选专业”制度。
潘澜心说,大一结束时,学校会提供一次几乎零门槛的转专业机会,让学生根据兴趣调整方向。面对学校“新医学”专业的召唤,她心底的愿望越来越清晰:
潘澜心大二从化学专业转入医学。她的新同学中有原本学物理、生物的,还有学天文、工程的。
据了解,作为“吃螃蟹者”,经过几年“新医学”教育,学生们的言行表达了对“新医学”的认可。
中科大2017年入学的首届13名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全部继续学医之路。其中11人本校保研攻读医学博士,2人考入国内一所顶尖医学名校读研。
2022年10月,年轻的中科大“新医学”在脑卒中治疗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脑卒中俗称“中风”,患者众多且易导致严重后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4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脑卒中。中国每5名死亡者中就有至少1人死于脑卒中。
然而长期以来,国际医学界一直未能明确对“最凶险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类脑卒中,哪种疗法最有效、最安全。
由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主任医师胡伟和副院长刘新峰教授牵头发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动脉取栓”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死亡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劳尔·诺盖拉等专家表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神经科学领域最凶险的疾病,目前全球约有100万名患者,中国这项研究将改变现有诊疗指南,让全球患者受益BOB全站。
“从医”5年,中科大医学类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以第一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在《细胞》《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12篇,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
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在全国医院的排名持续上升。该院位列2021年度全国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考核第21位,平均住院日缩短降低至7天以下,四级手术总量位居全国第8位。2022年医院自然指数(NatureIndex)排名位列全球医疗机构第45位,中国第7位。
这家之前在全国医疗界不显山不露水的医院正越来越有存在感。成为全球脐血移植病例数最多的单中心,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救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例数全国第一,精准肝切除术、腹腔镜肝胆手术和帕金森病、癫痫外科治疗等手术技术国内领先,独创的侧卧位下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技术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活体肾移植总量居全国前2位,肺移植总量全国前10位。
“科医融合,我们找到了比较好的结合点,越来越多的医生用科学思维探索疾病奥秘,更多科学家的成果有了临床转化应用的出口。”刘连新说。
作为“外来和尚”,如今担任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的刘连新认为,中科大求真务实、学术优先的文化氛围,为“新医学”发展提供了特别好的土壤。
“这里鼓励创新,鼓励畅所欲言。你可以在包容的氛围中表达不同的思想,在充分的探讨中推进学术。”刘连新说。在合肥市车水马龙的南二环与金寨路高架桥交会处,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正在建设。这是国内首家临床研究医院,也是中科大“新医学”的未来着力点。
“这所医院不收费,治疗都以研究为目的,以发现新药物、新方法为终点”“这所医院使用的研究药物都没有上市BOB全站,都是探索性甚至颠覆性的”……
中科院院士刘允怡介绍,医学研究分三种: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研究,目前中国在医学基础研究方面做得相当好,但临床医学比较落后、亟待加强。
“临床研究医院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化的一个桥梁。”翁建平BOB全站说,它集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服务为一体,最终产生的创新药物、创新方法、创新设备,将推动中国的医药事业,造福全世界患者。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紧邻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未来,新型诊疗方法、高端医疗设备、创新药物、应用新材料将在这里汇集,打通对接临BOB全站床和科研的“最后一公里”。
薛天说,办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尊重医学规律和逻辑。目前,中科大“新医学”学科建设方向已经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初见雏形,还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