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健康报》社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与2019年度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近日发布。
北大医学三项科技研究成果报道入选。其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鸿宾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入选“脑病治疗有了新思路和方BOB全站法”,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王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三个团队研究成果共同入选“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成功开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团队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学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光华三个团队研究成果共同入选“研究‘老’药带来新话题”。
本年度国内和国际均入选的医学科技新闻包括我国新药研发能力受国际认可、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以及脑神经科学相关研究成果等(见表)。其中脑科学和精神科学成果占据入选新闻优势,分别入选了三项和四项,新药或疫苗研发分别占据三项BOB全站,癌症研究占据国内新闻两项,中医中药和AI智能医学入选国内新闻提示国内对中医和新兴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视。
《健康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据悉,健康报社已连续五年组织完成了国内外“双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评选活动。2019年度“双十大医学科技新闻”评选活动采用数据检索和邀请国内医学领域院士为主的专家团队评审方式产生。备选成果是对《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和各专科排名靠前的期刊进行检索而产生的原始研究成果BOB全站。其中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是以中国学者为主要完成人的医学科技新闻报道,重点选自《健康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2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在2019年重点报道过的研究成果,也包括部分面向各医疗机构、科研BOB全站院所、大专院校进行项目征集的候选研究成果。最终, 136篇新闻列入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备选条目,69项原始研究成果报道列入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备选条目。
(《健康报》记者付东红 郑颖藩2019年4月7日讯):近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鸿宾教授团队的脑细胞外间隙观测与成像技术获2018年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优秀项目。
韩鸿宾团队发现脑细胞外间隙是分区的结构系统,基于细胞外间隙内分子运动的规律,证实了脑内组织液的分区引流特征,纠正了脑细胞外间隙是高度通连系统的错误认识,解开了脑内类淋巴组织液引流途径之谜。作为脑细胞和神经网络直接生存和工作的微环境,细胞外间隙影响着脑细胞的活动,并参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该团队研发了脑细胞外间隙探测技术,通过磁示踪法探测水分子在细胞外间隙的运动规律,实现了在活体中对脑细胞外间隙这一纳米尺度超微结构空间的探测和定量分析工作。研究发现脑细胞外间隙不仅参与脑细胞代谢产物的运输,同时还证实脑内存在屏障结构,将脑细胞外间隙划分为多个区域,确保细胞外间隙内分子在固定区域、固定方向进行转运。同时,还证实在婴幼儿、老人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患者中,脑细胞外间隙的屏障功能尚不完善或已退化,为人类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提出新理论,为脑病的治疗提出新方向。团队据此提出脑分区稳态理论。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于期刊《神经生物学进展》上。目前,新型成像分析方法和测量装备已在脑科学、药学、航天领域、人工智能、肿瘤治疗等领域得到应用。
专家指出,对于脑细胞外间隙的全新解读,不仅有助于脑科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给药思路。团队研发的新型脑病药物精准递送系统,可以绕过血脑屏障的阻碍,让药物直接达到靶区发挥作用。
“首次精神障碍流调结果出炉”-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2019年度中国国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之六: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成功开展)
(《健康报》记者付东红 杨金伟2019年2月27日讯)近日,《柳叶刀·精神病学》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是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157个县(区)的32552人,应答率为84.3%。调查显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9.32%;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患病率为4.98%。
黄悦勤介绍,该研究是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的首批主要成果,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联合全国43家精神专科医院及高等院校共同完成。研究主要描述了我国社区成人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7类主要精神障碍的加权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
调查显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9.32%。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患病率为4.98%;心境障碍其次,患病率为4.06%;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第三,患病率为1.94%;间歇爆发性障碍第四,患病率为1.2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61%;进食障碍患病率低于1‰;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
调查还显示,心境障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酒精药物使用障碍和间歇爆发性障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且18岁~3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且18岁~3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
黄悦勤介绍,近年来,社会心理和人口学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改变等因素导致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低剂量白介素-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再获进展”(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之四—研究“老”药带来新话题)
(《光明日报》记者田雅婷2019年9月27日讯)目前,我国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近100万人,这是一种严重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预后差,特异性治疗方法少,而传统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常见。日前,国际知名杂志《风湿病年鉴》(Ann Rheum Di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课题组进行的“低剂量白介素(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论文。这是继2016年8月,该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文章,证实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性并研究其治疗机制后,再次通过严格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有效。
据了解,栗占国团队在2016年,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获得成功,从而推动了低剂量IL-2治疗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目前已制定并发表了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治疗指南,指导临床使用。这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可通过靶向调控IL-2受体纠正患者体内免疫失衡,发挥治疗作用,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为该病患者带来福音。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