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北大医学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北大医学智慧。让我们一同了解他们的部分提案内容,聆听他们的两会之声。
1、在医疗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审核与验收的各个环节上,应将创新产品形成链条中的自主创新水平及现有或可预期的国产化程度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优先支持国产化程度高的科技创新产品项目,尤其那些从产品设计、原材料到制造装备均有国产化规划与前景的项目。由此,使国产化程度较高的创新产品研发从立项之初就得到鼓励,处于有力竞争地位。
2、对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医疗创新产品,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其进一步拓展项目,深度研发,以提高国产化程度。多数创新型医疗产品往往由于技术复杂、先进,对制造设备以及原材料的要求较高,研发国产设备或材料需要较高资金及人力投入,如能对初期国产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施行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政策,或可调动其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加速实现医疗创新产品国产化的进程。
乔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第三医院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障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利用。政府可指定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制定工作机制和流程,负责数据共享申请的审批BOB全站、督促、推进等工作,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成立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专家咨询委员会,把握研究方向及科学性;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并定期提出研究指南,以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并监管数据共享的潜在风险。
3、组织成立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管理委员会,对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进行“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资质认证,以保障数据和隐私安全,简化数据共享流程,扩大数据共享范围,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4、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云端共享平台和智慧分析挖掘平台,降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门槛,监督已共享数据的使用情况,督促分析进度,掌握阶段性分析结果。
5、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研究成果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学科学家团体在共享平台上开展临床研究,并建立良性机制促进成果的转化,以提升临床诊疗规范和水平。
6、在高校进行“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相关的教材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缓解该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
1、在北京设立首家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健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在北京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建设首家现代医学博物馆,既能以健康文化完善全国文化中心内涵,又可以借助北京文化资源底蕴繁荣发展健康文化,同时授牌全国健康教育科普基地,推进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倡导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在全国范围形成示范效应。同时,现代医学博物馆可以服务北京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开展现代医学的国际交流,宣传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健康与医学领域的发展成就。
2、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设立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有助于全面展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脉络,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由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创建、中国人自行筹资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家现代综合医院,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伍连德、钟惠澜、林巧稚、吴阶平、陆道培等老一辈医学名家,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该院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史书,在现代医院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3、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建设现代医学博物馆,有助于形成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国家级地标,为北京博物馆之都的建设做出贡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具备成为专业博物馆的先天条件。院区既完整保留了建院时的建筑风貌,在外观上具有深厚的时代特点和烙印,同时,仍保留和运行着较为完整的诊疗功能,可以再现不同时期手术室、病房和诊室的场景,让公众在参观中学习现代医学发展历史,在近距离接触疾病诊治过程中体会健康的宝贵,思考医患关系的人文真谛。
综上,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支持对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相关建筑进行修缮,批准建设中国现代医院博物馆,并授牌全国健康教育科普基地,推动健康文化繁荣发展。
1、强化肿瘤诊疗行为质量监管,制定“肿瘤规范化诊疗”质量评审标准,开展质量评审工作,以质量评审促进肿瘤诊疗的规范化。以肿瘤病种为单位制定肿瘤规范化诊疗专项质量评审标准,在全国各肿瘤专科医院以及开展肿瘤诊疗的各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质量评审工作,评审结果可于官方网站上公布,让肿瘤患者根据质量评审结果选择踏实、放心的医疗机构,做到“明明白白就医,清清楚楚花钱”。开展质量评审可以倒逼医疗机构推进供给侧改革,从以“增产扩能”为主转变为以“质量内涵建设”为主,从而促进医疗机构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2、完善肿瘤诊疗质控体系,建立四级肿瘤质控网络,依托各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肿瘤质控中心,加强诊疗规范化管理,促进区域间肿瘤诊疗协同发展,实现肿瘤诊疗质量同质化目标。构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肿瘤质控中心-各相关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质量四级质控体系,国家层面负责牵头制定全国各专业癌种诊疗指南及质量控制标准;区域癌症医疗中心级省级肿瘤质控中心负责区域内肿瘤诊疗质量的协同发展;各相关医疗机构负责肿瘤诊疗质量的内部管控。鼓励建立医联体等多种形式的癌症专科联合体,在医联体范围内实现肿瘤诊疗质量同质化管理。
3、完善肿瘤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开展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将肿瘤诊疗指南培训、考核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必修项目。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探索开展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肿瘤专科医院培训基地进行相关科室的轮转学习,以及肿瘤诊疗指南的培训考核,将肿瘤诊疗指南作为肿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同时,将指南更新的培训、考核纳入肿瘤专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必修项目,确保其掌握最新BOB全站、最规范的肿瘤诊疗指南。
加强“医防结合”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防结合工作机制,加强各层级公共卫生医师的慢病管理临床能力规范化培养。布局建设慢性病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示范基地,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充分使用基层医疗人员队伍。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慢病管理常态化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植入疾病规范诊疗路径要求,提高联动效率和质量,促进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相互渗透,医疗资源与公共卫生资源相融合,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互通互联,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慢性病的防治和筛查依赖于基层卫生管理,需要利用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网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乡镇(社区)家庭医生BOB全站、养老机构等定期对60岁以上人群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删除)、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慢病患病情况以及健康状况进行统计,摸清底数,早筛查,早干预。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的工作模式,预防和减少老年人重症的发生,同时加强演练,确保在重大卫生突发事件来临之时,重症高风险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转诊、及时救治。
强化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健康信息守门人功能等;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如呼吸机、ECMO、移动CT等医学设备配备;加快发展、完善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建设,针对慢病和老年人群,提前准备,疫苗药品做到提前量,结合平时开展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线上问诊、开药、药品配送到家的诊疗服务,疫情中更加有效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1、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建立国家重点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形成队列研究的国家品牌体系。
针对我国高疾病负担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在“十四五” “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框架内,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发展前景良好的综合及专病典型队列,建立“国家重点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例如,北京大学已经在安阳地区建立了食管癌自然人群干预队列。近20年来,建立了50万人份以上的综合生物样本和流行病学资源库,累计检出了消化道癌600余例(早癌约占70%),可节约医保费用1500余万元;创立的食管癌筛查新方法可提高癌症检出率2-3倍。如能在这样一批有较好基础的队列研究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推出一套符合我国重大慢病防控需求的重点队列评估、支撑、转化、进入与退出机制,在国际医学科研与健康保障领域树立中国标杆与中国标准。
针对国家重点队列,出台系列政策,包括经费和人员管理办法,联合队列所在区域地方政府在队列运维与科研创新经费保障方面、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数据与遗传资源安全,队列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与政策影响等多方面给予国家认证并建立长效支持和监督机制。
1、研发和建设一套基于生物气溶胶感知技术的封闭公共空间生物安全数字化技术体系。将生物气溶胶收集、自动检测、自动分析、自动报警、信息传输技术集成,形成体系。
2、建设一张感知空气生物安全风险的网络。在上述技术加持的基础上,对重点封闭公共空间的空气生物安全建立合规、安全的监控网络,对可能出现的重点病原进行监测,建立数字化的基础数据库,并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进行预警。
4、研究建立一套国家级封闭公共空间空气生物安全监控机制。可率先在某些大城市先行研究,试点,获得成功后逐步向全国推广。
(1)明确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及收费政策,确保工资待遇能够吸引全科医生留在基层执业。(2)凡与全科医生签约的65岁以上老年人,由签约医生负责督促每年进行一次体检。(3)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由签约医生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分层管理。(4)签约医生对新发心血管疾病症状或病情不稳定的老年人及时采取医疗措施,必要时紧急转诊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救治。(5)把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救治,列入全科医生诊疗服务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
培养具备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的复合型多层次人才,培养老年心血管病专科医师,加强全科医生老年心血管疾病专业培训,针对老年人尤其高龄患者临床情况更为复杂、多种疾病并存而导致治疗矛盾,治疗难度及风险增加的特点,充分评价风险与获益, 避免过度医疗及医源性伤害,确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并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使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最大获益。
由于老年群体的临床背景复杂,干扰临床研究的因素多,导致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缺乏。建议采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以维持及改善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开展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探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管理模式,尤其应鼓励智慧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
加强对公众的舆论引导,虚假宣传和广告。通过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培养正确就医和预防理念,增强防病治病意识,引导心血管疾病患者规范科学用药,重视对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把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调整为两段式。其中第一阶段考试在院校教育第四年末(见习结束)进行,考试内容全面涵盖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主要学科内容,并充分体现基础和临床知识的整合。第二阶段时间不变,同时合理减少该阶段对基础医学知识的考核,加强临床思维能力考核,这样更符合住院医师阶段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2、两段式考试可以分别对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进行评价,有利于明确各阶段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责任。调整后的第一阶段考试更能反映医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并倒逼“整合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的推进。同时,考试结果可作为确定院校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有利于遏制招生规模过大的情况。
3、将研究生入学理论考试前移,可以和上述第一阶段考试合并。其优势在于,理论考试结束后,医学生可专注于毕业实习,从而有效避免备考对毕业实习的严重冲击。在研究生复试时,可主要考核临床实践能力,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使医学院校关注毕业实习的质量,从而加强“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
通过分段式考试改革有望通过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控制招生规模等,从而显著提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为毕业后医学教育输送大批合格的入门者。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