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临床研究对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支持作用?为促进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北京BOB全站、上海、江苏等地发布政策文件,鼓励三级医疗机构更多地向研究型、创新型医院发展,北京市率先启动了研究型病房的建设。
作为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的重要载体BOB全站,研究型病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不仅有效促进了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临床研究平台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使患者获益。
2022年12月20日,在《中国经营报》举办的“新格局、新战略、新举措——2022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北京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封国生就北京市研究型病房建设当中的一些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封国生介绍,2019年开始,北京市提出建设研究型病房,2020年7月选取了10家医院作为首批试点。之后在2021年11月又推出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研究型病房建设的试点医院各10家,力图通过试点医院的建设使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医药健康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和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9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印发了《北京市关于加强研究型病房建设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加强研究型病房规划布局,完善研究型病房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临床研究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保障措施。
作为全国首个把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纳入政策层面的城市,第一批试点的10家医院也都实力雄厚。封国生介绍称,2020年试点的10家医院中注册的临床试验达到1702项、创新药临床试验855项、主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356项、主持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409项。
对于我国研究型病房建设的发展现状,封国生指出,建立多样化的专病临床研究网络,有利于形成临床科研协作联盟,形成覆盖面广、临床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稳定可靠的临床研究体系。目前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全国2100余家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了相应的协同创新网络。整体结构呈现“国家中心-分中心(核心单位)-网络单位”的三级研究网络。
“但我国临床研究仍存在医疗机构科学研究职能总体偏弱,临床研究经费配置不足,临床研究网络未设置独立的管理协调机构,垂直化的网络结构或不利于各级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作用等问题。”封国生说。
“研究型病房如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型病房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政策引导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加强绩效激励、保障机制等,这是当下我国研究型病房建设面临的几大重点问题。”对此,封国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顶层设计,打造研究型病房专病中心网络。全市统筹、分类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第二,完善运行机制。厘清研究型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区别,建立明确的运行机制,规范管理才能保证研究型病房的持续发展。第三,推进研究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畅通研究型人员职业发展路径,落实医疗机构在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提高研究人才积极性。第四,促进临床成果转化,保证持续发展。鼓励支持依托医院通过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探索医、研、企之间的成果分享和转化的新机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国内研究型病房建设,以期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健康领域创新发展,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封国生如是说。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