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我国精准医学领域年度顶级盛会——2022第四届精准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隆重举办,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特意发来贺信,中国科学院侯凡凡院士、苏国辉院士、徐涛院士、金力院士、杨焕明院士、卞修武院士、王福生院士、陈润生院士、中国工程院林东昕院士等9名院士,以及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共同围绕“精准引领、科技赋能”主题,为精准医学发声,论道精准医学全球发展趋势、前沿科技,对中国精准医学的发展和布局提出重要的建设性建议,对精准医学的新一轮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据悉,精准医学高峰论坛自2019年迄今已举办4届,本届论坛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生物岛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广东省精准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科协精准医学学会企业联合体、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共同协办。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主持,并现场向与会人员宣读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贺信。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严振、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华旭初、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总干事长刘平生、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翁建平做论坛致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曾雪玲、越秀区副区长陈烯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精准医学分盟成立仪式。联盟理事单位——广州市科协的党组成员、副主席曾雪玲与分盟牵头发起单位——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会长、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共同为分盟成立揭牌。随后举办2021年度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侯金林主任为7个入选项目颁发证书。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精准医学分盟揭牌成立(右1广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曾雪玲;左1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会长、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
中科院侯凡凡院士(右1)与侯金林教授(左1)一同为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代表颁奖
自2015年初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精准医疗战略以来,尤其是近年新冠感染等影响下,精准医学发展取得哪些成果?本次论坛上院士们在发表的精彩观点摘录:
侯凡凡院士从多年丰富的临BOB全站床经验出发,指出目前我国肾脏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出在我国开展肾脏病大数据协作平台的必要性:我国肾脏病发病率高、预后差BOB全站等现状,给患者和医疗体系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迫切需要针对国人特点、临床指导意义大、基层适用性强的防治管理体系。
王福生院士提出,干细胞治疗重大传染病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王院士分享了干细胞治疗在乙肝、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疾病中的临床研究的最新进BOB全站展,治疗相关重症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是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应进一步开展系统性研究。
梁万年院长针对如何构建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专业的意见,强调要充分重视软件的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指出建设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体系需要政府、社会、每一个单位甚至是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徐涛院士表示,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研究基因与环境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由此制订对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要从空间、时间、人群维度进行医疗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对昆山老年人群队列建设、精准健康的实践等内容进行分享。
苏国辉院士分享了关于运动抗焦虑抑郁的最新研究进展。苏院士指出,目前发现了参与运动-脑健康相关的运动因子,相关结果明确了一条肝-脑轴及其介导的代谢-表观遗传调控通路在运动抗焦虑中的关键作用。这为深入解析运动的脑健康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临床上开发靶向特定“运动因子”的生物学标记物和运动替代性药物奠定了基础。
金力院士指出,表型是生物体各种各样的特征,涵盖了包括生物体从胚胎发育到出生、成长、衰老乃至死亡过程当中的一系列形态特征。表现组学的研究就是要发现哪些表型之间有“强关联”,以此实现对疾病更精细化的分型,从而可以对每一个人的疾病有更精准的预测、诊断和治疗。
杨焕明院士带领大家回顾了基因组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指出当前精准医学面临的3个挑战:测序、大数据以及合作,并以近年的新冠疫情为例进行了分析,强调了科研学术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BOB全站。
卞修武院士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新冠感染最新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报告提到,通过系统对比研究COVID-19和对照组脑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和蛋白质组学图谱BOB全站,定义了COVID-19相关单核细胞性脑炎首次为COVID-19脑损伤提供了脑空间蛋白质组学的分子基础,揭示了相关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
林东昕院士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早期难发现,预后差、病死率高,这对我们研究食管癌发病机制和治疗路径提出了重要的挑战。林院士在报告里为我们带来了近年对于食管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上皮细胞ANXA1渐进性失活等机制,这些成果将为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和早筛提供重要的基础。
徐瑞华院长表示,近年来中国临床肿瘤学发展取得不俗的进步,在大型III期临床研究、早期试验、原创性药物的研发等方面皆有突破。徐院长就临床研究开展、药物研发、基础研究等方面提出专业的见解,并期待我国肿瘤临床研究能实现更多的科研成果产出。
陈润生院士提到,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和基因靶向治疗等精准医学技术发展,生物医学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精准的预测、用药和治疗将推动医疗技术体系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进行革新。基于组学大数据研发的核酸药物,在未来有望广泛应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