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赠与移植是逝者与生者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如何改进提升器官捐献的比率也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难题BOB全站。
只有加大宣传力度,从观念上发生改变,全社会关注、参与、动员,让捐赠与受捐的手续流程清晰明朗,可及性显著改善,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更多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1994年,一个7岁的美国男孩尼古拉斯在意大利度假时被枪杀。他的父母在悲痛欲绝之余,不是想着如何痛恨这个让儿子失去生命的国家,而是考虑到儿子生性乐观,总是力所能及帮助他人,他一定愿意把器官捐献出去,拯救那些等待移植的病人。
他们代表儿子捐献了角膜、心脏、肝脏、肾脏和胰腺给7个不同的人。当地人感动BOB全站于这个家庭的大义,将意大利的很多街道、广场、公园、学校、桥梁等120处都以尼古拉斯命名。
2021年,两个同事偶尔闲聊,发现对方的丈夫都是肾衰竭患者,迫切等待肾移植,却找不到合适的供体。她们两个都曾给各自丈夫配型,遗憾的是,都没配上。两个人突发奇想,她们是否可以各自捐赠肾脏给对方的丈夫,从而挽救自己丈夫的生命呢?幸运的是,医生给她们做配型后,发现她们的梦想可以实现。
2021年3月,4个人两对夫妻的取肾换肾手术分获成功,她们各自的丈夫在拥有了新的肾脏后重获健康,她们自己的另一个健康肾脏慢慢代偿,也恢复了日常。这是一对非常罕见的、活着的供体同时捐赠器官给非亲属的成功案例,也再次体现了器官捐献和移植对生命的意义。
一例成功的是国内同学,妻子将半个肝脏捐给肝病晚期的丈夫;另一例成功的是美国同事,丈夫将一个肾脏捐给了妻子。他们都是在等待供体遥遥无期,而爱人又在疾病中苦苦煎熬时,以毫无保留的大爱,捐出自己的器官,去救治爱人的病体。
两例遗憾的例子,都是国内的骨髓移植,由于观念的局限,没能当机立断做出为兄弟捐献骨髓的决定,导致两个不到50岁的病人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在这些案例带来强烈心灵撞击的同时,也有感于目前人们对领域太多的不了解,极大限制了供体的来源,使得许多本该能得到救治的生命,错失良机,留下永远的遗憾。小编整理总结了,包括实体瘤与骨髓,所涉及的重要观点及问题,希望可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生命有机会延续。
从一个人(供体)身上取出器官、组织或一组细胞,移植到另一个人(受体)身上,这个过程称为异体移植。而从同一人的一个部位移到另一个部位,如烧伤患者的皮肤移植;或者是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收集BOB全站,在化疗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样的移植称为自体移植。
组织:角膜、骨骼、肌腱、皮肤、胰岛、心脏瓣膜、神经和静脉;以角膜最为常见
活体:根据中国《人体条例》规定,年龄大于18岁,身体健康,完全自愿、无偿、知情手术风险的成人可以作为器官供体。在中国,法律规定捐赠限于配偶 (如前面那例同学捐了部分肝脏给丈夫的例子)、直系或3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显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
尸体:2015年前,死囚的器官是中国的主要来源,尤其是肾脏。自2015年起,中国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导致移植供体更为紧张。近年来,脑死亡后进行器官捐赠的概念日益得到关注。关于家人代表死亡亲属捐赠器官挽救生命的感人义举也时有报道。但中国公民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比例仍有非常大的可上升空间。欧美国家,在公民取得驾照时,申请表上有备选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驾照作为一个身份证明,一旦公民有意外发生,生命无法挽回,救护人员可以联系器官收集机构,将器官捐赠与待移植的病人快速匹配,完成整个程序对参与的各方都需要争分夺秒,这也就是美国做手术的医院,值班医生需要24小时待命,能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到达医院,准备就绪。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CAR-T细胞治疗问世之前(拓展阅读:120万一针的抗癌神药,癌细胞清零?“CAR-T疗法”到底是什么?新药速览 美国 FDA 批准CAR-T疗法ABECMA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 新药资讯 CAR-T疗法「Tecartus」可以治疗白血病!)曾是血液病患者治愈的唯一途径。在中国,白血病的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三,每年有将近4万新发白血病患者,多数为30岁以下,这些病人需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 相匹配的供体。
最佳供体—完全相同的组织分型:有血缘关系的供体匹配成功的机率是无血缘关系供体的3倍。根据美国的研究数据,30%的病人会有机会在亲人中找到完全匹配的供体,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可以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供体中通过数据库,如中华骨髓库,进行搜索、匹配及排期。
单倍体相容供体:部分匹配,8个HLA位点,匹配4个。父母与子女之间都是单倍体相容,兄弟姐妹之间也有25%的机率。这种供体的危险除了排斥反应之外,还有可能无法成活,或者是受体的免疫抑制(由于使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
脐带血:世界上有数十个脐带血收集储存中心。在美国,婴儿出生后,父母可以付费储存脐带血,而这些脐带血也只能专项给付费的家庭使用;或者捐赠脐带血提供给需要的人,而捐赠家庭也将获得使用脐带血库的优先权。美国一些大的肿瘤医院,骨髓移植时会使用双脐带血+成人骨髓或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这样做的好处是脐带血植入快,但存留时间短;成人造血干细胞植入慢但存留久。脐带血覆盖了中间的空窗期,有利于缩短病人移植后血细胞计数的尽快恢复。
如果是捐献,要能确保供体在捐献一个或者部分器官之后正常功能的维持。
对于骨髓或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来说,美国的年龄要求是18-60岁,超过60岁不再接受移植捐献者注册。但有一些例外,如果是直系亲属,身体健康,即使超过60岁,也可以捐献。而在中国的捐献注册的年龄上限则是50岁。我们前面提到的两个失败案例,都是病人40几岁急性白血病,一例是哥哥50岁多一点,另一例是妹妹40岁,尽管配型成功,50岁的哥哥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一点,怕捐献影响身体;40岁的妹妹则是父母担心一个已经生病,让健康的去捐骨髓会把她的身体也搞垮。这两个病人都是在化疗失败之后,很快死亡。
这里存在一个观念的误区。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捐献对于供体来说,短期及长期的副作用都在可控及相对安全的范围。骨髓收集时会采集10%的容量,正常人在4-6周会恢复。常见的副作用是采集部位的痛、痒及淤青。多数人2-3天,最长2-3周会恢复正常。骨髓采集是外科手术,可能会发生一般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如麻醉反应、感染、神经肌肉损伤等,但发生率很低。外周造血干细胞捐献前要给供体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引起骨痛、肌肉酸痛、头痛、疲劳、恶心和呕吐等副作用,在注射几天内消失。干细胞收集过程中,部分供体会感觉轻微的头晕或发冷、嘴巴周围麻木或刺痛,以及手抽筋等,操作结束后很开会消失。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捐献会导致长期副作用,免疫力低下或者发展为血液肿瘤。
器官及骨髓移植对于患者及家属的深远意义毋庸置疑。在1994年失去生命的美国小男孩,他的心脏继续跳动了23年,角膜,肾脏,肝脏依然在受益者的身体中工作。他的家人在多年后与受益者重聚的合影更是令人动容。诸如此类的感人故事很多,捐献者的家庭在知道他们逝去的亲人或者挽救、或者改善、帮助了别人的生命,也从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亲人生命的BOB全站延续,抚慰他们失去至亲的苦痛。
骨髓及造血干细胞更是在对供体没有太大不良影响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拯救血液肿瘤病人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骨髓移植的接受者生存长达几十年。1963年BOB全站,美国骨髓移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1个十岁的小女孩南希接受了她同卵双胞胎姐妹的骨髓,到现在2021已经将近50年了。另一个16岁诊断为白血病的女孩,被医生告知只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生命。在1972年接受了哥哥的骨髓后创造了很多生命奇迹,直到2002年病逝,她的生命延长了30年。
前面提到笔者的同事,3年前捐了肾脏给妻子,妻子当时已经处于透析阶段,但移植后的肾功能很快恢复;而他的一个肾脏也在一段时间后逐渐适应代偿,在几个月后重新拥有了正常肾功能。
器官捐赠与移植是逝者与生者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如何改进提升器官捐献的比率也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难题。尤其是中国,每年等待移植的患者大约150多万,而能够进行的移植手术却仅有1万多,器官的供求比率为1:150;而欧美的比率为1:3-5。只有加大宣传力度,从观念上发生改变,全社会关注、参与、动员,让捐赠与受捐的手续流程清晰明朗,可及性显著改善,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更多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关注MORE Health,关注最新医疗资讯。如果您或者您的亲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无意中碰上了肿瘤癌症、疑难危重疾病等,需要向国际顶级医学专家求助的话,建议您联系我们——MORE Health(爱医传递)。
访问手机版
关注半岛体育彩票